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推薦必買和特價產品懶人包

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友野尚寫的 搶救睡眠大作戰 和陳永興的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葉社文化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化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許順吉所指導 陳文博的 生薑與乾薑成分含量之比較研究 (2006),提出順天堂生脈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ESI-Mass、HPLC、生薑、乾薑、薑之化學成分、薑之藥理作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杜正勝院士所指導 陳元朋的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 (2004),提出因為有 藥物、食物、食療、飲食、本草學、本草史、飲食史、中國醫療史、中國飲食史、黃庭堅、孫思邈、當代台灣食療餐飲業、當代台灣食療商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品味、區分、階級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順天堂生脈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順天堂生脈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搶救睡眠大作戰

為了解決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作者友野尚 這樣論述:

~簡單安眠技巧分享╳生活習慣與意識改善~ 睡前不能做哪些事情? 愈認真的人愈容易失眠? 日本睡眠諮詢師親授「睡眠優先」法則, 帶你擺脫失眠,享受精神飽滿的的生活!   想要告訴那些因為工作忙碌、辛苦育兒、滿腦子煩惱,   想要睡覺,但卻睡不著的人!   只要實踐「睡眠優先」的生活,   人生就會變得燦爛無比!   將睡眠放在生活的首要位置,   就能獲得思考更積極正面、生活品質上升、   工作更有效率,以及養顏美容的效果。   為了讓因為睡眠障礙而苦惱的人可以順利安睡,   本書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說明睡眠相關知識。   內容包括   .透過5分鐘就能完成的動作,打造容易入睡的身體  

 .利用「反推日程法」,養成以睡眠為優先的生活習慣   .了解運動和進食的黃金時間,依照身體步調生活   .多攝取含有「色胺酸」的食物,讓白天活力充沛,夜晚安然熟睡   .對時間、人脈、內心、資訊、房間進行整頓,解決造成失眠的根本原因……等。   希望讀過本書的人,都能順利擺脫失眠,迎來光明的人生! 本書特色   ◎從觀念、生活習慣、飲食、心理等方面多管齊下,解決各種因素造成的失眠問題!   ◎對症下藥!針對難以入睡、容易驚醒、白天困倦等各類型睡眠障礙,提供相應的解決對策!   ◎提供20種只需要5分鐘就能做到的安眠小撇步,忙碌的你可以從這裡開始嘗試改善睡眠!

生薑與乾薑成分含量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作者陳文博 這樣論述:

中 文 摘 要生薑與乾薑為兩種不同的中藥材,生薑屬辛溫解表藥,用於風寒感冒、噁心嘔吐、胸腹脹痛、痰飲喘滿等之表證。生薑經炮製處理後,即為乾薑。乾薑屬溫裏祛寒藥,用於吐瀉腹痛、肢冷脈微、寒飲咳嗽、寒濕痺痛之裏寒證。本研究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探討薑的近代研究,整理出薑的化學成分可分為3大類:揮發油、辛辣成分、二苯基庚烷類。薑辛辣味的化學成分主要是gingerols([6]-, [8]-, [10]-gingerol)、shogals([6]-, [8]-, [10]-shogaol)其中又以[6]- gingerol、[6]-shogaol的含量最多,也是薑的主要藥理活性成分。gingerol

s具熱不安定性,在高溫下會變化成shogaols,因此,生薑富含[6]- gingerol,乾薑富含[6]-shogaol,且其量與生長年數成正比。研究顯示,生薑之藥理近似gingerol,而乾薑接近shogaol。第二部份為利用高效液相層析儀(HPLC),開發出分析生薑與乾薑藥理活性成分的方法,在65分鐘內能分離出zingerone、[6]- gingerol 及[6]-shogaol。本研究利用前述分析法,對市售生薑與乾薑各10批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生薑中無zingerone,[6]- gingerol的含量為1.63至2.82 mg/g,[6]-shogaol的含量為0.089至0.12

0 mg/g,[6]- gingerol平均含量遠高於[6]-shogaol,約為20倍左右。在乾薑中,zingerone的含量在0.054至0.140 mg/g之間,[6]- gingerol的含量為1.22至6.28 mg/g,[6]-shogaol的含量為1.40至2.71mg/g,[6]- gingerol的平均含量還是高於[6]-shogaol,但不若生薑來的大,約為1.7倍左右。第三部份是利用上述分析方法,對市售含生薑與乾薑的方劑進行分析。實驗顯示,由原料製成製劑,其[6]- gingerol與[6]-shogaol的積分比值變化率在-66.48%至25.79%間,在8份樣品中有6

份的變化率超過10%(絕對值)。此種結果說明了在製作方劑的過程中,其它藥材對生薑與乾薑藥理活性成分的萃取產生很大影響,故明顯改變了[6]- gingerol與[6]-shogaol的含量比。

台灣醫界人物百人傳

為了解決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作者陳永興 這樣論述:

108位醫界人物,108個為台灣醫療奉獻的故事 透過陳永興醫師的筆,認識這些對台灣無比重要的人物     隨著航海、貿易、傳教人員來到台灣的現代化醫療,歷經日治時期、戰後的發展,逐漸形成如今的樣貌。在這段歷程中,許多醫界人士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他們醫治病人、研究疾病,建立醫療衛生制度、作育無數人才,為台灣的現代化醫療之路打下堅固的基礎。     多年來,陳永興醫師蒐集這些醫界人物的故事,透過講學、專欄,向社會傳達這些重要的人物事蹟。本書收錄108位建構台灣現代化醫療的醫界人物小傳,分為「醫療傳道與人道醫療」、「醫學教育與研究」、「醫師從政與社會運動」、「醫療行政與公共衛生」、「基層醫療與社會

公益」、「醫師與藝文創作」六類,描述這些醫師對台灣社會的重要與貢獻。   本書特色     ◎ 他們醫治病患、研究疾病、建立制度,在不同時期為台灣的現代化醫療打下重要基礎。   ◎ 在醫療領域之外,他們也參與社會運動、公益活動、藝文創作,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多元的才華。   ◎ 108位在醫療崗位上兢兢業業、奉獻一生的人物,在他們的人生故事中,看到台灣醫療的發展與歷史。

舉箸常如服藥——本草史與飲食史視野下的「藥食如一」變遷史

為了解決順天堂生脈散的問題,作者陳元朋 這樣論述:

出入藥、食之間,這本論文,總共花了五章的篇幅來說明一種特殊飲食行為的變遷歷程。拋卻前此那種牽合古代神話傳說以論證當下行為合理性的簡易陳述,我所看見的變遷,迭有分合,波動起浮,要之並非一成不變的「古已有之」,也不是想當然爾的「於今猶存」。這般的心得,大概也與史觀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文所進行的研討,涉及的是「保命全形」的醫療認知與行為,它距離純粹的醫學理論史,其實還有著好長一段距離。隋代太醫楊上善以一句「入口資生之物,例皆若是」來統合他筆下「充飢為食、療病謂藥」的經典釋文,也許不是單純順隨《太素》語義而得出的結論。是食物、又是藥物的雙重身份,其實在紀元之後的五、六百年間,就已然在位居主流的若干藥學

文本裡有所體現。那是一種被泛稱為「本草」的著述類型,它的內容來自於無數的經驗累積,雖然論者時而以「藥之眾者,莫過於草」的說辭來推敲其命名的緣由,但人們日常所食用的物類,還是廣泛地出現在這類文本之中。不過,本草內的「食物」,雖說功能可以齊準於「藥物」,但在它們所適用的各種人體狀況裡,疾病卻並非箇中的大宗。事實上,如果我們著眼的是「補中」、「安中」、「益氣」、「養臟腑」之類的本草記述文字,那麼這些日常食物的藥學認知,就很可能還有著更為悠長的臨床實證傳統。而在對比晚近出土的古代醫方文本後,我認為它可能與古代「房中」一系的方技知識比較接近,而稍遠於那種以「療疾拯死」為主要訴求的「經方家言」。當代許多研

究者在述及食物療養的議題時,常會輕易地將古代藥學文本收載日常食物的事實,當作是相關行為和認知濫觴於此的確證,但我卻以為非是。「本草」不是「藥食如一」的創發者。這種文獻的特徵在於兼容并蓄。翻開一部本草,猶如置身古代諸家方技之士的聯席會議,各家各派所操作的「生生物類」,不僅反映在物性的分類上,甚至還雜揉於同一種單品的記述條文中。換言之,抽絲剝繭,不以寓目當下之所見為定論,或許該是所有運用這批資料進行文化研究者應該遵守的規則。然而,我們還是必須承認的是,這種熔爐般的醫療素材博物典籍,確實發揮了保存知識的作用。就拿六世紀陶弘景的那部「包綜諸經」的《本草經集注》為例,它不獨涵括了早期方技之士的食物運用經

驗,同時還將原本應該從屬於另外一個系統的「食物禁忌認知」,也一併納入載錄的範疇。後者在東晉南朝間,一度還形成了名之為「食經」的專門文本。不過,隨著時序的進展,它們大多難逃亡佚的命運,物換星移之下,「本草」竟還成為後代輯錄者們的資料擷取來源。早期方技之學裡的食物操作知識,也不是在「本草時期」開展後就嘎然而終止其傳續的。在藥學文本之外,不論是理論性的醫經,又或是側重臨床實績的方書,其實都存在著許多與食相涉的內容。它們當然不復昔時樣貌,有些已經披上數術的外衣,有些則無法在新近出土的前代醫方文獻裡尋求到內容完全一致的親族。不過,這些並無礙於我們推定其與古代方技家派之間的關聯。一些有力的佐證是:幾乎所有

出現在今本《黃帝內經》裡的飲食理論,都訴求著「養」、「助」、「益」、「充」——這些富涵「增加」、「強化」人類身體機能的功效;而絕大部分收錄在像是《肘後方》之類方書裡的「饌餚式醫方」,也都具有「補益」或「安和」人體臟腑的方義。就這一點看來,西漢時期曾經在「生生技術」中卓然別立家門的房中方技之學,儘管在東漢南朝之間逐漸淡出醫學的方域,但以往房中家們運使日常食物的業績,倒似乎已經在「理論」與「臨床」的醫學區塊裡,紮根駐錫了頗長一段時間。存身在中世醫學領域裡的飲食知識,大約在7世紀時經歷了一次革命性的整理。初唐大醫孫思邈在《千金.食治》與《千金翼方.養老食療》兩篇文字中,將原本在醫經、本草、方書這三類

醫療文本中分歧傳衍的飲食知識,一舉囊括在他的「食物療養醫學」裡。這個劃時代醫學新見的臨床旨趣是「食療不愈,然後命藥」,亦即「先食後藥」的治則。不過,比起誰先孰後更引人注目的,或許還是那「新見」的本質——「藥食有別」。我要說明的是,這個「有別」其實是與本文那「如一」的命題不相衝突的。事實上,孫思邈並沒有否定「食物」的醫療作用,他只是就著「救疾之遲速」與「毒性之有無」這兩個特徵來對藥物與食物進行區分。毫無疑問的,孫氏著眼的是食物的補養古誼,而其「新見」之所以能夠稱「新」,主要還是濫觴於他對「食物」原本屬性的復辟。醫學範疇裡的「藥食如一」變遷史,大概在孫思邈之後就逐漸歸復於平淡。兩宋以降的「食物療養

醫學」,儘管不乏技術層面的橫向擴張,但卻沒有再出現什麼理論縱深上的拓展。不過,即便是如此,變遷仍然在持續發生中。換個場景,換個主角,新戲碼的主人翁是士人階級。由於書籍刻印事業的勃興,以及官方有計畫地介入古代醫學典籍的校刊,原本習儒業儒的知識分子,在專業知識取汲便給的客觀前提下,竟然成了醫家之外的另一群醫學知識掌握者。值得注意的是,好尚醫學的士人們,雖然沒有再為食療醫學的本體帶來波動,但彼輩對於相關知見的崇奉恪守,卻在日常飲食生活的場域中引燃變遷的火種。關於此,黃庭堅的言論就不啻是個觀風球。他所揭櫫的「舉箸常如服藥」,雖說本質是一種基礎於「藥食如一」醫學認知的理想性飲食規約,但連日常吃喝都要加以

部勒了,這等設想所訴求的對象當然也不會是尋常庶民。而透過對部分指標性個案的觀察,本文發現,黃庭堅的信念,還確實不乏後世之踵繼者。他們都是士流,都是尊生食觀的秉持者;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都將「食為醫藥」的飲食行為,當作是一種紹述集團前賢卓識讜論的「正當」生活方式。事實上,這樣的認知脈絡,即使是在像是曹庭棟那樣的強調尊生飲食應該向「美味」靠攏的知識分子身上,也有著同樣的展現。而鄙見以為,這種將「尊生」當作是「正當」的飲食態度,其實正是一種品味,一種區別人我文化位階的品味。